盛夏,热浪席卷甬城。三位大学老师却毅然扎进乡野,在这个本应闲适的暑假,步履匆匆。去年4月,为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创新机制应运而生。三位来自江北的大学教师肩负使命,踏上了服务宁波乡村的征程。如今,两年服务期已悄然过半,这个暑假恰如一场检验成效的“期中考试”。他们紧紧抓住这段可自由支配的时光,全力冲刺。
陈晟:用“艺术”浸润乡风文脉
“孩子们,这里起笔要轻,就像蝴蝶悄然落于花瓣。”市级文化特派员陈晟提起炭笔,细腻的沙沙声里,一条轻柔的线条蜿蜒而出。跟前的小朋友个个眼神专注,拿起画笔依样模仿。

陈晟(戴眼镜)
这是陈晟在鞍山村开设的公益美术课,今年暑假共开展四期。课程源起鞍山村这些年着力打造的“艺术浸润乡村”主题。
近年来,鞍山村着力焕新村容村貌,积极推动农旅融合,使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为更好地发展乡村文旅,鞍山村决定走“艺术乡建”的道路。这与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公司美术系主任陈晟的专业领域高度契合。

墅家·安山社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杨旭/摄
“此前鞍山村的艺术之路,走的还是画墙绘等装点环境的老路子,陈老师的到来,让我们的‘艺术乡建’扩充成Plus版本!”村里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陈晟认为,真正的乡村艺术需要村民实实在在地参与。因此,他将工作的重要一环,放在了村民艺术素养的培养上。
“陈老师,快给我瞅瞅这幅刚画好的画!”路边正乘凉的村民章富仙,远远瞧见陈晟的身影,便热情地大声招呼。

陈晟打造的鞍山乡村美术馆
曾经,章富仙只是一位整日在农事与家务间忙碌周旋的普通村民,唯有在闲暇时分,才会拿起画笔随性涂抹几笔,算是给自己找点乐子。
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陈晟敏锐捕捉到章富仙眼中对绘画的热忱,于是,他鼓励章富仙加入书画队。起初,章富仙对自己毫无信心,然而在陈晟不断的鼓励与支持下,她终于鼓起勇气,从最基础的简单线条入手,踏上了绘画之旅。
如今,章富仙只要一得闲,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队的绘画活动中,不仅如此,她还走出鞍山村,积极参与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去领略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陈晟(戴眼镜)带艺术家朋友参观鞍山乡村美术馆
对于挖掘村里的艺术苗子这件事,陈晟始终乐在其中,他说:“艺术乡建,绝非仅仅举办几场展览、开设几堂美术课这般简单。真正的艺术乡建,是要让艺术融入每一位村民的生活,让大家都能在艺术的世界里寻得自信与快乐。”
另一方面,陈晟还积极牵线搭桥,邀请更多的艺术家走进鞍山村。比如8月25日,他就与宁波市、海曙区和江北区美术家协会携手,邀请20多位画家前来,用画笔勾勒鞍山之美。“艺术传播也是一种宣传乡村的途径。我想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家用艺术的视角了解鞍山。”陈晟介绍道。

艺术家在鞍山采风
宁波市美术家协会成员陈伟杰,多年来常来鞍山村写生采风,但这两年来得尤为频繁,“陈晟老师经常组织这类活动,受他之邀,我们常来鞍山。”而他感受深刻的是村民的反应,“之前他们见我画画还会好奇一下,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些画家们所绘的鞍山画作,会放在鞍山村的乡野美术馆展示。这个由陈晟
改造的乡村美术馆,如今已能常态化举办画展,悄然成了当地文旅线路上的特色游览站点。
“每次邀请外地画家写生后,他们的作品都会在此巡展。我们还会展出村民或村里小朋友的创作,让他们的艺术创作也有一个展示的窗口。”陈晟说道。
邵琳:用“文创”展示乡村古韵
“青云村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村子,里面有挖掘不完的文化宝藏。”邵琳感慨道。

邵琳和村民们
自派驻青云村起,邵琳与这片土地的联结日渐深厚。第一次寻访孙鹤皋故居时,她还在73条九曲巷弄里数着门牌号打转;如今,这片藏着5万平方米传统建筑的古村,早已是她心底的“第二故乡”。
“我常在课堂上说,要‘因地制宜’,但现实中要做到,却是个不小的难题。”邵琳笑说。
青云村历史悠久,村里名人辈出,且保有大量明清及民国建筑,如何在其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名度呢?作为永利65335com新闻传播系老师,邵琳决定从她擅长的文创领域破题。
“青云村原本就有自己的文创产品,但我和村里沟通后觉得,这些产品可以变得更加时髦。”邵琳说干就干,她很快便拉来了自己的员工,组建了一支青云文创团队。

邵琳与员工展示文创
为了挖掘青云村的文化IP,他们走街串巷,拍摄古桥石栏的缠枝纹、阊门门钹的兽首造型;用镜头记录82岁孙阿婆讲的“联步青云”牌坊往事、修祠堂张大爷说的石碑名由来……
员工邵延安感触颇深:“邵琳老师十分细致,我们跟着她一遍又一遍走访村子、做调研,和村民建立联系,这个假期过得十分充实。”

邵琳(灰衬衫)发展非遗活动
深入调研后,邵琳团队精心设计的青云文创产品也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已产出60余款产品。研学手账包印着巷弄地图,多层灯具复刻牌坊飞檐,青团竹编礼盒透着国潮范儿……这些饱含泥土气息的文创产品,作为研学伴手礼,累计销售额超十万元。
返乡老员工小李捧着新潮的冰箱贴,满眼骄傲:“以前我不知道怎么向同学介绍家乡,现在这些文创就是最好的名片!”

村民做藤编包
与此同时,邵琳还鼓励每一位村民都加入到文创项目中来。
在“青云手作”非遗共富工坊里,青青导游变身手作老师,教游客钩针桃花;村口的咖啡馆变成了青云故事馆,文创让青云的故事“说得起来”也“讲得动听”。
最令邵琳印象深刻的,是藤编能手华荣。“她起初只把编藤包当爱好,总说‘这玩意儿赚不了钱’。后来我带着员工设计好的图纸,让华荣照着编。”邵琳回忆。
如今,通过直播卖货,藤编包成了爆款,华荣每月入账近万元。“没想到我的包有那么多人喜欢,还能补贴家用,真好!”华荣笑得眉眼弯弯。
除了助力村民增收,最让邵琳欣慰的,是看到文化的种子已在村民心里扎了根。
“青云村的村民本就能歌善舞,常常能自发表演,只是在细节打磨上还有提升空间。”

邵琳与村里老人交谈
为了让这份乡土才艺更好地绽放,邵琳特意请来朋友,手把手指导村里的阿姨们优化表演。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前见到镜头就躲的31位老阿姨,如今能穿上旗袍自信走秀。
临近暑假尾声,这群阿姨还在邵琳筹备的“星耀四明・青云乡愈”纳凉晚会上大放异彩,节目《水墨中国》,把乡土里的东方美演绎得鲜活。
邵琳还把艺术疗愈带进村里。起初她提议教大家画画时,不少村民连连摆手:“我们没多少文化,哪会拿画笔哟。”她没急着劝说,只是搬来画板和颜料,先带着大家画简单的线条、涂喜欢的颜色,还总在一旁轻声鼓励:“画画不用讲技巧,把心里想的画出来就好。”

邵琳在村里开展暑期青少年活动
慢慢的,村民们放下了顾虑,原本生涩的线条渐渐变得舒展,握着画笔的手也越来越稳,画布成了大家抒发心情的新窗口。
“这些丰富的文艺活动,就像涓涓细流浸润着村民的日常,焕新大家的精神面貌。”邵琳说。
邵慧:用“细心”惠泽父老乡亲
省级文化特派员邵慧,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公司教师,她的下乡之路主打一个“接地气”。无论是关乎村集体发展的大事,还是村民家中的琐碎小事,她都记挂在心里。“很多发展之道,就藏在细微处。”邵慧一脸认真地说道。

浙BA集市上的杨梅啤酒
最近对于邵慧来说,最振奋的事,除了激情四射的浙BA赛事,还有场外摊位上热销的杨梅啤酒。
这事要从果农老陈的“甜蜜烦恼”说起。
夏天的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风里飘着杨梅熟透的甜香,可老陈的眉头却拧成“川”字:“果子熟得快,烂得也快。”
邵慧在村里转悠时,正巧撞见老陈望着杨梅树叹息。红得发亮的果子摔在泥里,很是可惜。
“杨梅难保鲜,且销售渠道有限,村民靠自己,很难及时把杨梅卖完。”邵慧也替老陈着急。
“怎么延长杨梅的销售周期?”做事风风火火的她,一头扎进村委办公室,与基层干部商讨对策;又拉上驻村农指员,详细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年均产量及销路。几个人一拍脑袋:“鲜杨梅难存,能不能变个形态?”

杨梅啤酒
几天后,邵慧便找到精酿啤酒商,捣鼓出一批样品。让新鲜杨梅去核、发酵,再经过几道工艺,竟变成了琥珀色的杨梅啤酒。
为了让这款啤酒更吸引人,邵慧还联合宁波大学的师生与横坎头村强村公司,共同设计啤酒的包装——粉色易拉罐上,卡通少女抱着杨梅笑眼弯弯,在鲜亮配色里显得活力十足。仅凭包装,就让不少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这款杨梅啤酒在浙BA的集市上广受好评,还入选了四明臻货城市礼包。“喝了杨梅啤酒,助力浙BA‘杨梅’吐气,愈战愈‘甬’,也让村里的香甜越飘越远。”村民老岳笑着说。

村里的儿童友好阅读空间
解决了果农的愁,邵慧的目光又转向了村里的孩子。
有天她带8岁的女儿进村,小丫头拽着她的衣角嘟囔:“妈妈,你们大人说话总是站着,我抬头只能看见裤腿。”这句话像颗小石子,在邵慧心里漾开了圈——她自己总说“接地气”,可站着俯视,算哪门子接地气?

孩子们参加暑期活动
她立刻拉上镇村妇联,张罗起“浙东红村儿童观察团”。一开始有人嘀咕:“小毛孩子能有啥主意?”可当第一批小团员攥着烫金证书“上岗”,他们的眼睛里,全是大人没留意的细节:“导览牌太高了,像巨人国的告示!”“桌角尖尖的,撞一下会痛好久!”
于是,一米高的云朵形导览牌立了起来,桌角设计成了圆润的弧形,老式桌椅也换成柔软的亲子伴读沙发。
邵慧还根据孩子的“点单”策划活动:“故事传声筒”里藏着红村的老故事,“绿意拓印”把路边的树叶变成书签,“魔法课堂”把深奥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好玩的小游戏。

邵慧带孩子开展活动
她还带领宁波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村里儿童带来别开生面的诗歌文化体验。她们以“红绿交响”为主线,通过自然诗歌创作、长征植物故事、数字小程序辅助写诗等创新形式,让孩子们在诗意的浸润中感知家乡的自然之美与红色历史。
“孩子们爱上了古诗创作,直呼小程序是‘黑科技’!能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我们非常高兴。”队员陈恬静说。
三位文化特派员的暑假,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藏着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他们带着大学的知识走进田野,把村民的愁事儿变成甜事儿,让孩子眼里的乡村更可爱,让老人心里的日子更亮堂。
暑假转眼就到了尾声,服务的日子里,他们攒下满肚子的感触,最后却都落进同一句愿望里:“文化沉淀需要时间,我们希望服务周期延长,让乡村的文化种子更深地扎根、开花、结果。”
新江北:句句章章㊲ | 大学老师的暑期“特派任务”